【記者綜合報導】2025年11月16日,國家安全局發布最新警告指出,來自中國大陸的五款生成式人工智慧(AI)產品可能暗藏嚴重資安風險。此項警告一經發布立即引起了政府機構、產業界及學術界的高度關注,並引發國際社會對於跨境資訊安全問題的再度審視。此次事件不僅令各界開始重新檢視以AI為基礎的技術架構與潛在漏洞,同時也加劇了對技術主導國在全球網路安全版圖上佔據主導地位的疑慮。

根據國安局的說明,這五款產品均屬於近年迅速升溫的生成式AI領域,但與其他國家的技術研發相比,這些產品在安全性測試、數據保護、使用者隱私以及反滲透策略等關鍵環節上存在不足。有關部門擔心,這些缺陷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不僅會對台灣本土企業和國家安全構成攻擊威脅,更可能成為跨國網路間諜活動的工具,對國家安全帶來深遠而不可預測的影響。

此次警告的發布,是在一連串全球資安事件背景下產生的。隨著生成式AI技術的普及,全球資訊安全環境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從近期多起網路攻擊事件及數據外洩事故來看,技術的發展與應用速度往往超前於安全防護措施的完善,導致漏洞頻現,使得網路攻擊者有機可乘。國安局此次指出,這五款產品中不僅存在程式碼設計上的漏洞,更可能在更新補丁方面受到制約,加深了其被黑客利用的風險。國安局進一步提示,市面上大多數生成式AI產品雖然在性能和創新上具有吸引力,但在採購前必須經過嚴格的安全審查,尤其是牽涉到國防、金融、基礎建設等關鍵領域的應用時,更需極度謹慎。

針對上述問題,專家表示,生成式AI產品在應用層面雖然能夠帶來巨大的效益,如加強企業效率、創新產品設計及優化決策流程,但一旦安全漏洞暴露,就可能成為惡意組織進行遠端控制、後門植入,甚至是大規模信息竊取與監控的隱患。國安局的警告無疑是向所有使用或考慮採用此類產品的機構敲響了警鐘。資安專家進一步解釋,防範類似事件,需建立一套完善的風險管理框架,並結合人工智慧與傳統安全技術,形成多層次防禦體系。只有這樣,才能在高速演進的科技環境下,保障國家與企業的信息安全。

此外,有關部門也敦促國內相關企業應持續關注國際間的資安發展趨勢與案例經驗,並積極參與國際合作,攜手對抗跨國網路攻擊行為。近期不少國家也紛紛加強了對生成式AI產品的監管措施,尤其是在數據主權、隱私保護以及技術出口安全等方面展開了更為嚴謹的審查。專家指出,科技與資安的發展始終是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的。任何一方的疏忽都可能帶來連鎖反應。這就需要政策制定者、產業界以及學術界形成合力,共同建立一個既能推動創新,又不忽視安全防護的技術環境。

在面對全球日益嚴峻的資安形勢下,此次國安局針對陸生成品的警告,不僅僅是一則單純的行政通知,更是一個警世奏鳴。企業與政府機構必須認識到,技術創新既有好處也存風險,應在推動技術普及的同時,切實把資訊安全列入企業與國家戰略的重要篇章。對於使用生成式AI產品的企業來說,當前最重要的是加強內部的安全審查,定期進行漏洞掃描與系統更新,並與專業的資安團體建立長效合作的機制。

另一方面,專家們也呼籲,未來技術平台在開發初期就應將安全性作為首要考量因素,從源頭上杜絕安全漏洞。借助國際合作與信息共享機制,積極參與產業標準制定,能有效降低技術被濫用的風險。與此同時,政府部門也應加強對新興技術的監管,制定更符合時代需求的法律法規以及行業標準,既鼓勵技術創新又確保國家網路安全。從長遠來看,這將有助於整個產業鏈的健康發展,並樹立技術進步與安全防護並重的良好社會風氣。

此次事件再次凸顯出,在生成式AI等新興技術快速普及的背景下,資訊安全問題不容忽視。無論是國家級安全機構還是普通企業和用戶,都應當高度警惕可能潛在的風險,及時採取應對措施。面對多變的安全環境,我們唯有不斷完善安全防護體系,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安全屏障,才能在科技飛速變革中,既享受到數據與技術帶來的紅利,又能有效防範潛在的風險與威脅。

總的來說,此次國安局的警告是對全社會的一次風險提示,也是對國內外業界的一次深刻警醒。未來,我們期待各方能夠通力合作,在技術創新與安全防護的博弈中,找到一條既能推動科技發展又能保障資訊安全的可持續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