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導】在2024年7月18日這一天,全球生技醫藥界頻傳新訊,各項健康預防、臨床試驗、藥品審核以及創新技術的應用進展不斷刷新業界認知,從疫苗接種教育到細胞老化調控再到AI輔助早期失智症辨識,眾多消息交織出一幅生技醫藥發展的全景圖。本日,香港醫學會在第三年度成人免疫接種公眾教育計劃中,再次向社會大眾傳遞疫苗保護的重要性。會長鄭志文更在現場親自接種RSV疫苗,藉此展現疫苗安全與有效的實證,提醒民眾及家庭醫生積極推動疫苗宣導。同時,國內外媒體也紛紛報導醫學會如何透過公開講座和社區活動,加強市民對成人疫苗接種資訊的瞭解,並著重於高風險族群和高齡孕婦的健康提醒,從產前遺傳檢驗補助措施到定期婦科檢查防範潛在疾病,多重措施鋪陳未來健康防護的新藍圖。

此外,生物技術的研發也呈現多元化發展態勢。國際與區域研發單位不斷推出創新藥物和治療方案,其中包括以色列核准進行二、三期臨床試驗的安成生技皮膚外用新藥,這款藥物預計在皮膚疾病及免疫反應調控上提供嶄新治療選擇。另一邊廂,晚期肝癌治療也成為熱點話題,有報導指出免疫療法搭配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的組合療法,對高達13公分腫瘤的晚期肝癌患者帶來生存上顯著救命效果,並顯示健保給付政策在重大病症治療上,正逐步回應臨床實際需求。

在疾病預防與早期診斷方面,除了疫苗接種問題外,新發現的RNA分子被證實在細胞衰老調控中扮演關鍵角色,提供了精準醫學的可能性;而由人工智慧(AI)輔助的走路姿勢檢測技術,其準確率已超過九成,用於失智症初期症狀篩查,有望促使早期介入與治療,進一步降低失智症帶來的社會與經濟衝擊。

另一則令人關注的消息來自環保健康領域,多篇報導聚焦於塑膠微粒進入人體後的潛在風險,一項研究指出,每周體內攝入的微粒量相當於一張信用卡大小,科學家警告這可能與不孕症、免疫功能失衡等健康問題有關。同時,加州廢水中檢測到的新冠病毒含量居高不下,提示部分地區仍面臨防疫鬆懈風險,進一步呼籲國際社會對疫情防控保持高度警覺。

生技展覽與產業應用方面,亞洲生技大展成為企業展示綜合實力的重要平臺。潤雅生技、浩鼎小金雞等公司在展會中呈現CDMO(合同開發製造組織)與新藥研發的多元成果,不僅展示了基礎研發實力,也彰顯了臨床轉化及市場應用的前瞻布局。另一方面,UMP+預防醫學團隊以實證醫學為依據,強調“治未病”理念,透過結合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改進慢性疾病管理方案,進一步降低心血管疾病、中風及糖尿病患者的風險。

此外,國內亦有針對癌症篩檢與治療的深度探討。某新聞報導揭露,早期癌症篩檢能將死亡風險降低約25%,而健保政策在癌症治療方面的不足也引發業界討論,尤其在乳癌和肝癌等高發病率疾病上,民眾呼籲政府應提供更多資源與技術支持。與此同時,針對阿茲海默症的新藥研發問題,部分藥物在不同族群中的效果存在差異,台灣成立本土腦庫,期待能幫助失智及罕見疾病患者得到更精準的診斷與治療。

值得一提的是,免疫與傳染病領域在全世界的動態仍極具挑戰性。美國白宮近期公布拜登確診新冠的消息,再次引發全球對新冠病毒變異株及治療藥物效果的關注;而加州廢水中高濃度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也促使相關單位重新檢視防疫措施。醫學界普遍認為,除了積極接種疫苗外,加強家庭醫生與社區衛生網絡的溝通,才能更及時掌握疫情走向,並制定有效防控策略。

綜上所述,今日生技醫藥領域無論是在疫苗推廣、創新藥物開發,還是疾病早期篩檢與防治方面,都呈現出一個充滿活力與挑戰的局面。從香港醫學會的實地示範,到各大研究機構和企業在國際舞台上的技術比拼,再到公共衛生體系對新冠疫情及其他慢性病的持續關注,這一連串動態不僅展現了全球合作與競爭的新局面,也為未來醫療健康產業的發展發出了強烈信號。專家呼籲,面對快速變化的健康需求,業界與政府必須攜手並進,不斷更新防治策略與科技應用,才能在保護民眾生命健康的同時,推動生技醫藥產業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