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生技醫藥領域呈現多項重大新聞,從疫苗供應危機、創新藥物合作,到流感與新冠病毒未來發展方向,各項消息交織出一幅國內外醫藥產業迅速變革的全景圖。報導指出,新北市流感疫苗僅剩約9000劑,現正面臨用罄危機,地方政府急向中央爭取更多資源,以應對民眾搶打流感疫苗的情勢。尤其對於65歲以上長輩來說,公費疫苗的缺乏引發廣泛關注,有專家呼籲應優先為高風險族群安排接種,同時建議民眾在疫苗搶購潮中謹慎選擇,以免在疫苗供應不足的情況下錯失寶貴防護機會。

另一邊廂,近期國內外生技企業間合作頻傳好消息。復宏漢霖與印度知名藥企Dr. Reddy's攜手在達雷妥尤單抗生物類似藥HLX15的歐美授權合作案上,總金額超過1.3億美元,該項合作被視為生技產業在腫瘤治療領域的重要突破。此外,市場上亦傳出多項創新療法消息,例如港大醫學院揭示的細胞微管新機制有望提升對於卵巢癌與肺癌等惡性腫瘤的治療效果,而《Nature》刊登的個人化癌症疫苗報告則指出,針對腎癌患者的術後防復發策略取得顯著成效,有9位患者術後接近三年未見復發跡象。

在疫苗與傳染病防治方面,中國疾控中心公布的最新研究提示,新冠病毒有可能在未來轉變為類似流感病毒的常態病毒,這一發現對於全球公共衛生政策制定及疫苗策略規劃帶來全新挑戰。同時,因應即將到來的流感季節,醫界及政府亦持續呼籲民眾遵循防疫措施,避免以為輕微感冒就是流感。醫師強調,流感病徵可能被忽略,多數病例初期症狀與普通感冒相似,但若延誤治療則可能引發併發症,甚至使急診量暴增,部分醫院已出現急診病患聚集、看診時間延長之情況。

此外,針對孕婦與嬰幼兒的防護問題,專家針對孕期流感與疫苗安全性進行了深入解析。醫師闡述,孕婦接種流感疫苗能顯著降低胎兒及新生兒罹患流感的風險,但同時也警示需注意疫苗副作用管理。公眾亦需更仔細地辨識流感與其他呼吸道疾病的差異,以確保及時就醫。報導中亦提及,針對流感病患的家庭照護,部分中醫師引薦知名處方作為輔助治療方法,此舉引發了社會對中西醫結合治療的討論。

生技產業不僅聚焦於疫苗與傳染病防治,人工智慧(AI)在醫療檢驗以及伴隨高齡化社會而來的肌少症診斷也備受關注。近期有研究指出,透過5次起立坐下測試所需的時間,能夠初步篩查出肌少症的高風險族群,該項研究成果為公共健康管理提供了新工具。同時,針對肝臟與腫瘤間的代謝對話,最新研究揭示了果糖在促進癌細胞增長中的潛在關鍵作用,使得相關代謝調控成為未來新藥開發的重要目標。

經濟日報、科技新報、以及多家財經媒體持續追蹤生技產業的並購與資金動態,其中摩根大通健康醫療大會吸引眾多國際生技企業與投資者的目光,各大併購案及技術合作進一步彰顯全球醫藥市場的競爭激烈度。部分企業例如NX Taiwan於高雄的支店榮獲優秀日本企業獎,彰顯產業跨國合作與技術創新實力,同時也反映出台灣生技在國際市場上日益增強的競爭優勢。

在臨床治療技術方面,微創手術技術的發展也備受矚目。有報導指出,一位少女因甲狀腺功能亢進、導致頸部不適,通過微創無疤手術成功改善外觀,讓患者重拾自信。這樣的手術模式在許多外科領域逐步推廣,從癌症術後輔助治療到骨科、神經外科等多項領域均展現其應用潛力。另有醫學專家介紹,新型心臟輔助裝置在挽救急性心臟衰竭患者方面展現出獨特價值,標誌著心血管治療技術進入新的里程碑階段。

值得關注的是,除了治療技術與藥物研發,市場上還出現了針對醫療環境改善的新技術。報導提及,一項“超聯通風降溫設備”已成功打造出一個可“呼吸”的廠房環境,有效改善製藥與檢驗場所的空氣品質,這一創新設備對於疫情防控時期的醫療生產環節具有重要意義。

總體來看,2025年2月6日的生技醫藥新聞涵蓋從公共衛生、疫苗供應、臨床治療到新技術應用等多方面議題。疫苗供應緊張、人口老化挑戰與快速變化的傳染病形勢促使政府與醫療機構必須加強協調與資源分配,而國內外生技企業之間的戰略合作與技術創新則為未來醫療發展注入了持續動能。面對全球疫病挑戰及市場競爭,醫界與產業界同心協力,正以多元策略應對各項挑戰,竭盡全力守護民眾健康與社會福祉。這一連串新聞不僅呈現出當前醫療界的繁忙景象,也昭示了生技產業未來的重要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