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綜合報導】

2025年3月24日,全球及台灣生技醫藥領域迎來重重利好與進展,從癌症治療、藥物創新到智慧醫療輔具的應用,各項新聞齊頭並進,展示出當前產業正迎向技術整合與新藥研發的高速成長期。近日多則熱門新聞報導顯示,晚期肺癌治療中標靶治療已成為治療基石,而新一代的抗體藥物偶聯物(ADC)及個人化mRNA療法也陸續邁入臨床階段,這些發展無疑給生技醫藥市場注入了強勁動能。

在癌症治療方面,標靶治療正以頗具決定性的地位,鞏固了晚期肺癌治療的核心策略。臨床醫師指出,當前以遺傳及分子標記為基礎的治療方法,精準打擊腫瘤所引發的病變,不僅能降低副作用,更能改善患者預後。同時,多項國際及國內的臨床試驗正積極招募患者,例如針對HER2陽性腫瘤的新型ADC藥物和mRNA免疫療法,在嚴格監管及標準化試驗設計下,逐步受到業界關注。特別是由聯邦制藥與諾和諾德共同宣佈的GLP-1/GIP/GCG三靶點受體激動劑UBT251許可協議,顯示出公司對新藥上市預期的樂觀,同時也代表未來糖尿病及肥胖相關疾病治療的新趨勢。

除了癌症治療,Alamar Biosciences近期推出的NULISAseq Mouse Panel 120,也為基因檢測平台的升級提供了全新解決方案。該檢測平台可應用於藥物安全性及動物試驗中的基因型分析,進一步促進新藥研發與機制探討。另一方面,台灣健保政策調整也引起業界關注,衛福部宣布從2月1日起針對乳癌病友給付新一代ADC藥物,預計可為患者每年節省百萬元的醫療費用,並加速臨床應用的推廣。這一措施不僅有望提高治療覆蓋率,也體現了政府在降低醫療負擔及優化藥物資源分配方面的用心。

科研領域同樣不乏亮點。例如,中山大學最新助攻失智症藥物的研發工作,已經登上權威化學期刊,標誌著大學研究團隊在認識與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失智、老年癲癇等神經系統疾病多因病程隱匿、早期診斷困難而讓臨床治療充滿挑戰,而這類突破性研究不僅擴大了治療選項,更期許未來能改善數以萬計患者的生活品質。

智慧醫療與數位健康領域也迎來多項新應用。台灣林口長庚機器人微創手術系統日前獲得HIMSS數位健康指標滿分認可,這不僅證明醫療器械的先進性,也代表智慧醫療在臨床手術中的精準化與安全性正逐步達到國際水準。此外,AWS與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攜手推動人工智慧驅動的癌症創新,旨在整合大數據與雲端運算,為癌症病患提供更個性化的治療方案,此舉顯示科技與醫藥正加速融合,迎向全新醫療新紀元。

公共衛生方面也有值得關注的進展。面對狂犬病及動物傳染病的挑戰,屏東縣近期因枋山地區出現咬人事件,多次召開犬貓疫苗注射場次,以應對鄰近村民可能感染的風險。同時,台灣結核病病例數突破6000例,而長者潛伏感染比例高達六成,此情況促使政府及相關單位加強篩檢與免費治療措施,尤其在世界結核病日到來之際,執行免費檢驗及治療計畫,更提供民眾大幅減免經濟負擔,預防肺癌等可能由潛伏感染引發的嚴重後果。

除了以上臨床與公共衛生消息,業界動態方面亦多角度展現科技與管理創新。台灣生技業者赴新加坡推廣中醫藥優勢,藉由國際市場交流,期盼能深化傳統醫學與現代生技的結合;而英國MHRA針對個人化mRNA癌症免疫療法發布新指引,也標誌著監管環境的前瞻性與靈活性,為該領域開啟更多可能。此外,國內多所高等學府與醫療院所積極布局智慧醫療、運動強化、精準治療等跨領域合作,推動健康管理及預防醫學向全齡族群延伸,在動態應變的全球醫療趨勢中佔得先機。

總結來看,當前生技醫藥產業正面臨新藥創新、技術整合與政策支援的多重推動。從標靶治療與ADC藥物的臨床應用,到mRNA療法與數位健康科技的迅速發展,再到公共衛生篩檢與跨國合作的廣泛展望,每一項進展均反映出行業內部正在加速轉型、追求卓越的決心。未來,隨著臨床試驗持續推進及監管政策日趨完善,預期將有更多突破性成果問世,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並改善患者生活品質。業界專家一致認為,這既是市場成熟的重要表現,也是全球醫療創新重新定義的過程,值得各界持續關注並共同推動。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