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安日報報導】

在全球數位化持續升溫之際,資安威脅與防護措施也不斷推陳出新。2025年7月10日,各大資安新聞集中呈現了從跨國網路詐騙攻擊到工業領域身份管理風險、再到深偽犯罪工具包的低門檻販售與供應商漏洞以及生成式AI助力資安的多重議題。今天的報導以權威新聞來源為依據,綜合解讀各項事件背後所隱含的風險與趨勢,並對未來的資安治理提出建議。

首當其衝的是一場針對新聞網站的跨國詐騙攻擊活動。根據iThome報導,由代號為BaitTrap的攻擊團夥,今日集中目標鎖定了來自50個國家的新聞網頁與資訊平台。攻擊者通過精心設計的攻擊手法,意圖竊取用戶資料以及利用虛假新聞誤導民眾,進一步擴展其詐騙網絡。此次跨國攻擊的規模之大、行動範圍之廣已引起各國資訊安全局的高度關注。專家指出,這類攻擊手法不僅破壞了新聞平台的信任基礎,還進一步衍生出更多跨境詐騙及網路犯罪的隱憂。各國政府與業界必須攜手合作,共同制訂防範策略,加強對媒體的安全防護,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此外,針對製造業領域,來自informationsecurity.com.tw的報告顯示,目前近九成業者必須應對超過2500個有效身份的管理挑戰。報告深入分析了製造業在遠距作業、自動化與物聯網快速發展下,導致內部身份與認證資源激增的現象。這種「身份爆炸」趨勢,讓許多企業在資安體系上面臨管控漏洞和資源分散管理的風險。專家強調,隨著內部身份數量增多,攻擊者得以藉由低門檻的漏洞進行橫向移動、側向滲透,從而撬動更高層次的數據資產。企業除了必須加強身份驗證與訪問控制機制之外,還應考慮引入先進的自動化身份管理工具,以便及時發現異常行為與風險警訊。

與身份治理挑戰並駕齊驅的另一資安議題,是與深偽技術相關的犯罪活動日益猖獗。另一篇來自informationsecurity.com.tw的報導指出,隨著深偽技術的門檻不斷降低,地下網路市場上已有販售完整犯罪教學工具包的情況。這些工具包不僅提供了如何製作與利用深偽技術的詳細說明,更包含從視頻剪輯、語音合成到人臉替換等全套技術手段,使得個人或團夥能夠在較低成本下進行高度精準的網路詐騙和網絡攻擊。專家提醒,各國執法機構應該密切關注這類深偽犯罪技術的流通,並且加大對犯罪工具包製作及售賣者的打擊力度,以免市場上惡意技術的泛濫引發更大範圍的資安災害。

除了上述兩大熱門議題之外,來自iThome的報導亦揭露了SAP供應商關係管理平台存在的一項重大漏洞。此次漏洞允許攻擊者以管理員的身分遠程執行作業系統命令,從而對企業內網佈局進行直接干預。由於SAP平台主要用於管理企業與供應鏈夥伴間的重要信息,該漏洞的存在不僅會破壞企業間的信任,更可能導致機密數據外洩及業務中斷。現階段,針對此類漏洞,專家建議企業應該定期進行安全檢測與補丁更新,並且在供應商管理環節中加強安全審核及權限控制,防止攻擊者利用單一系統漏洞對整個企業運營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

另外,最新一篇來自iThome的新聞聚焦於AWS揭露的一系列利用生成式AI技術助力資安工作的應用實例。根據報導,AWS展示了五個以生成式AI技術提升安全防護的場景,涵蓋程式碼修補、API安全測試、以及日誌分析等多個層面。其中最引人注意的,便是生成式AI在日誌分析中的應用,其分析速度可達現有技術的50倍,大幅提升了大型系統在遭受攻擊時的應急響應速度。此舉不僅有助於企業更快速地定位潛在風險,還能夠在最短時間內阻斷攻擊行為,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損失。專家認為,生成式AI的加入將成為未來資安防護體系中的一項重要技術,它不僅能夠自動化處理大量的安全數據,還能預測及識別尚未出現的威脅模式。這對於目前正面臨複雜及多變攻擊環境的企業而言,無疑是一大福音。

綜合今天的各項報導,不難看出,當前資安領域正面臨多重挑戰與機遇。跨國詐騙攻擊與供應商平台漏洞提醒企業及政府單位必須加強全球協作,構建更加堅固的防禦網絡;而製造業身份爆炸的現象則更突顯了內部身份管理機制亟待革新與自動化升級的必要。加上深偽犯罪工具的低門檻擴散,讓追蹤與預防網路犯罪變得越來越艱難。在這樣的背景下,引入生成式AI等前沿技術來提升安全防護效率,無疑是面對日益複雜攻擊環境的重要策略。然而,技術的發展同時也需要配合完善的法律與國際監管措施,才能在促進安全創新的同時,防止新的安全風險衍生。

展望未來,各界應該意識到,數位經濟時代下,資安問題已不再只是單一領域或企業的挑戰,而是關係到國家安全、經濟秩序以及社會穩定的重大議題。只有通過技術創新與跨國合作,共同制定標準與規範,才能夠有效應對來自各個層面的資安威脅。採取多層次、多角度、全方位的應變措施,並及時根據威脅態勢調整防禦策略,將是未來資安工作的必由之路。今天的新聞提醒我們,面對日益複雜的網路環境,持續提升技術手段、加強風險意識、深化國際協作,才能真正構築起一道無懈可擊的數位防火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