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2025年7月14日,以全球市場動盪與政策調整為背景,國際金融動態呈現多元發展態勢。當天的新聞報導中,不僅涵蓋中國央行與人民銀行在貨幣政策上的最新聲明,還有美國與歐盟之間關於關稅徵收的爭議,以及跨國供應鏈調整、市場穩定幣的規範推動、科技城招商等多層面訊息。各界專家與業界代表均指出,面對複雜的國際經濟環境,金融政策、跨境貿易與科技創新正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首先,中國央行與人民銀行相繼強調,目前國家貨幣政策維持適度寬鬆基調,並明確表示不以匯率貶值作為爭取國際競爭優勢的手段。人行鄒瀾指出,內地會防範匯率超調,同時進一步落實好適度寬鬆貨幣政策,以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根據多家報導,在上半年新增人民幣貸款及M2增速超過市場預期的情況下,中央銀行正在綜合運用各項金融工具,兼顧資金供給與市場穩定,這一策略也獲得了市場正面回應。政策制定者表示,在全球地緣政治與貿易摩擦加劇背景下,中國將盡力維持金融市場穩定,並利用多邊合作平台搭橋引流,進一步促使國內外資金配置更趨合理。
其次,由美國總統川普主導的關稅政策再次成為國際焦點。川普宣布征收歐盟30%關稅的消息震動市場,有關報導指出,這一舉措一方面將對歐洲汽車股造成衝擊,另一方面也引發全球貿易的連鎖反應。歐盟方面則表示,將延後報復措施,並力求在8月1日之前與美方達成談判協議。此舉被外界解讀為雙方在關稅政策與市場秩序上的博弈進入白熱化階段,市場參與者普遍關注這場“關稅風暴”是否會引發新一輪的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浪潮。
此外,供應鏈服務與跨境投資的爭奪戰也在今日的國際金融新聞中占據重要位置。香港近期舉辦的多個論壇中,不少嘉賓分享了如何在關稅戰的壓力下突破局面,尤其在供應鏈調整與服務創新方面,香港被視為搭橋內地企業與國際市場的重要平台。不僅如此,一些報導提到印度積極打造科技城,並拚招商吸引台灣企業,藉此打破中印區域內的競爭格局。這種供應鏈的大轉向正逐步改寫全球貿易地圖,各國政府與大型金融機構也正在加大對相關產業鏈的資金投入與政策支持。
在資本市場方面,比特幣及各類數字資產再次引起市場熱議。專家們對比特幣ETF的操作提出三大關注要點,並看好短線可能上探至14萬美元。與此同時,穩定幣概念股因穩定幣條例即將落地而爆發,一些分析人士認為,作為特區政府利用「一國兩制」優勢的一項創新舉措,香港的穩定幣政策或將助力金融科技和虛擬資產行業再創新高。從國際金融論壇到銀行業務轉型,穩定幣議題正從監管層面到市場交易全方位發酵,多方力量正在積極探討如何在金融主權與科技創新的博弈中尋求突破。
此外,多家銀行與金融機構也在積極布局跨境服務與資產管理市場。國泰世華銀行領跑高雄資產管理專區,並舉辦國際論壇聚勢亞灣;富邦中信則計畫插旗金融特區,針對台印合作、互補互惠進行深入探索,顯示出跨境金融服務正進入一個全新的賽局。而另一邊廂,國安基金則在逆市穩盤中決定暫不退場,再度展示了國內在護盤任務上的堅定決心。
市場改革與人才培養方面,康和證券集團舉辦暑期產學合作營,旨在鏈結金融產業與學術界,培育未來金融人才。這一舉措不僅體現了企業對於人力資源培育的重視,同時也展現出面對國際金融市場波動時,企業通過知識更新和技術創新以穩固競爭力的應對策略。
總體來看,當天各大金融新聞涵蓋了寬鬆貨幣政策、跨國貿易爭端、供應鏈服務創新、數字貨幣與穩定幣規範等多重議題。國際投資者、監管機構及企業決策者正面臨著一次又一次政策與市場的雙重考驗。金融市場專家指出,在各種不確定因素交織之下,政策調整與國際合作成為穩定市場預期的重要保險。而各國政府與主要金融機構如何協同應對全球性挑戰,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決定整個國際金融系統的走向。
面對全球金融環境的複雜變化,本報認為,未來各國在貨幣政策、市場監管與貿易談判上都需保持高度靈活與合作精神,以應對不斷變化的經濟格局。同時,金融科技創新、供應鏈重構以及人才培養也將成為驅動新一輪全球市場發展的重要引擎。國際金融市場正處在一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關鍵時期,各方如何整合資源、調整策略,將直接影響未來經濟的穩定與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