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導】

2025年7月19日的生技醫藥領域迎來了一連串備受矚目的消息,從跨國傳染病疫情、癌症治療進展、慢性疾病管理,到創新技術應用及中醫藥新療法,新聞版圖呈現出豐富而多元的面貌。記者從各大媒體報導中,綜合整理出今天最引人注目的幾個焦點,旨在為業內專家及公眾提供最全面、最專業的訊息參考。

【傳染病疫情及預防】 近期日本地區爆發的百日咳疫情再度引發高度關注,據MSN及ETtoday健康雲的報導,百日咳病例數已創下7年新高,其中已有嬰幼兒不幸因感染而死亡。由於暑假期間大量民眾赴日旅遊,公共衛生部門特別提醒國內外民眾提高警覺,並密切注意有呼吸道相關症狀的出現。同時,另一則來自 MSN 的消息則強調暑假期間除了百日咳之外,腸病毒與病媒蚊引起的傳染病也不容忽視,提醒民眾加強中暑防護、落實環境消毒措施,以降低傳染風險。

此外,有關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的市政新聞,也呼籲民眾落實孳生源清除工作,市府相關部門正跨局處協同推進登革熱等病媒疾病的防控工作。這一連串的疫情動態提醒我們,全球防疫環境依然嚴峻,特別是在跨國旅遊及氣候變化影響下,公共衛生防護工作亟須持續強化。

【癌症治療與診斷新進展】 癌症治療方面今日也出現了多項引人矚目的動態。TVBS新聞網報導指出,部分肺癌患者在接受免疫治療後出現所謂的“假性惡化”,即腫瘤體積短期內出現增大現象,但實際上這反映的是免疫系統對腫瘤的有效反應,專家強調並非完全負面訊號,反而可能預示著治療效果的產生。與此同時,來自健康2.0的報導也指出,腫瘤短暫增大在免疫治療過程中屬常見現象,醫師建議患者在治療初期保持耐心,並密切追蹤病情變化。

另外,針對胃癌病例,一則由民生電子報及警政時報報導的案例中,一位八旬婦人因胃痛症狀被誤判而停藥,導致癌症復發;另一位病患則在手術切除胃癌後,不到一年又發現“殘胃癌”,突顯了在治療過程中持續監控的重要性。專家呼籲,患者在接受癌症治療時,必須嚴格遵守療程安排,耐心接受醫師建議,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診斷新技術與創新應用】 在診斷技術領域,一項由peopo.org揭露的研究讓人眼前一亮——利用犬隻敏銳的嗅覺來提前篩檢帕金森氏症,報導指出,這種方法的準確率甚至高達98%,能夠比現有的臨床診斷方法提前十年預測病症的發生。這一突破性技術如果能夠廣泛應用,將極大改善早期診斷與治療的時機,為患者爭取更多健康維護的黃金時間。

另外,蕃新聞報導指出,利用人工智慧(AI)進行骨質疏鬆風險預測的技術,目前已經進入實際應用階段。該技術依托大數據與整合照護,能夠快速揪出高風險族群,並針對性預防與治療,進一步打造骨質疏鬆的防線,為老年群體的健康管理提供了新工具。

【慢性疾病與健康管理】 在慢性疾病管理方面,國內外多項消息也引起了熱議。著名政商人物如川普近期兩次被報導出現慢性靜脈功能不全症狀,包括手背瘀青、腳部腫脹和血液逆流現象。美國白宮以及各大媒體均指出,這一疾病在中老年人群中屬於較為常見的良性病症,但也提醒公眾關注飲食、運動和生活作息,保持良好的血管健康。此外,有報導指出,79歲的川普亦罹患類似症狀,進一步引發了對長者健康保養的關注。

在另一則消息中,來自蕃新聞與餐飲健康專欄的報導中提及,56歲男性因突發左腹劇痛入院,提醒民眾警惕不良生活習慣及飲食失調所引發的急性疾病。醫學專家表示,健康飲食和定期身體檢查是預防多種慢性疾病的重要措施,而各種健康講座和免費健檢活動,例如竹縣長者免費健檢服務,則體現了地方政府在推動社區健康管理方面的努力。

【幹細胞與再生醫學】 另外,央視近期的一則報導引起廣泛討論,內容稱幹細胞治療在糖尿病領域已顯示出及其理想的應用前景,甚至有聲音宣稱100%治癒成為可能。儘管專家強調這項技術尚處於臨床試驗階段,但其潛力已經得到國內外多個研究機構關注,未來有望成為糖尿病治療的新突破。這一消息不僅激勵了再生醫學領域的科研投入,也為廣大糖尿病患者帶來了新的曙光。

【中醫藥與傳統療法】 在傳統醫學領域,中醫“冬病夏治”以及三伏貼治療鼻過敏與慢性咳嗽的療效再度被業界肯定。多家媒體包括 MSN 均提醒,儘管中醫藥治療方法歷史悠久,但在操作上必須由專業中醫師執行,以確保治療質量和患者安全。同時,衞生署也發出聲明,特別強調天灸療法等傳統療法應在合資格醫師監督下進行,避免因誤用而引起的副作用或併發症。

【藥品短缺與用藥安全】 近期另一則來自 MSN 的消息則指出,常用於治療乾眼症的維他命A眼藥膏出現供應短缺,可能對需要長期治療的患者造成不便。藥品短缺問題在全球範圍內時有發生,專家呼籲政府及製藥企業加強供應鏈管理,並儘速尋求替代方案,以保障患者的用藥安全與療效。

【新藥研發與市場布局】 醫藥新藥研發方面,有報導指出,共信雙授權正積極布局肺癌藥物市場,並先後在馬來西亞插旗,啟動在台灣的臨床試驗。這表明在全球醫藥產業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各大企業紛紛致力於創新藥物的研發,以滿足不斷增長的臨床需求和市場規模。同時,針對難治型癲癇的安非他命類藥品也獲得預告例外解禁,標誌著在藥品監管政策上出現了新的突破,有望為患者提供更多治療選擇。

【產業活動與展覽論壇】 另外,亞洲生技大展將於下週登場,櫃買中心也將辦理生技論壇,邀請業界專家探討創新技術與市場趨勢。這類展覽與論壇不僅為國內外企業搭建產品交流與合作的平台,同時也是推動醫藥產業升級、促進技術轉移的重要推手。另一則由敏盛醫療體系慶祝其成立50週年的新聞則展示了該醫療集團在智慧健康領域的佈局與成就,進一步反映出台灣在生技醫藥領域的持續進步與國際影響力提升。

【其他關注議題】 除以上主題之外,還有來自U Food的報導關注飲食安全事件,一名35歲男子因操作不當導致食藥產生意外傷害,專家列舉了多項用藥與飲食中的不良習慣,提醒大眾務必提高警覺。此外,澳門日報及太平洋新聞網等媒體也陸續有關注與社區健康、職場福祉及慢性病管理相關的新聞,反映出公共衛生與個人健康日益成為社會各界重要議題。

總結來看,今天的生技醫藥新聞從國際疫情警示到癌症治療、從傳統中醫療法到AI大數據在健康管理上的應用,全方位展現了醫藥領域的前沿發展和挑戰。面對多變的病情、快速演進的技術以及市場需求的多元化,醫學界與產業鏈各方正積極探索從預防、診斷到治療的一體化解決方案。當前全球醫療環境的不確定性,更要求政府、企業與學術界攜手合作,共同推動技術創新與資源整合,最終實現為患者提供更為安全、高效且個性化的健康服務的目標。

編者提醒,無論是出國旅遊還是在家日常生活中,公眾都應根據最新的醫療與健康資訊,遵循專業醫護人員的建議,定期進行體檢與健康監控,共同打造健康、安全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