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導】2025年7月19日,國際金融市場迎來諸多重磅消息,從美國債市動態、人工智能熱潮、穩定幣法案落地,到中美、歐盟及亞洲各主要市場間的政策互動,各方面消息交織,為全球經濟前景增添了新層次的變數與機遇。

首先,來自香港與兩岸的報導顯示,美國國債持有量最近呈現下降趨勢。據《國際金融》的消息,兩岸在五月份均減持美國國債,這一動向凸顯出投資者對美國資產安全性以及收益動態的再評估,並體現了各地資金配置策略的調整。此外,部分市場分析人士指出,此舉可能會引發美元資產的持倉結構變化,投資者傾向於尋求更多風險對沖及多元化配置的機會。

在科技與金融交匯的領域,華爾街部分大咖針對近期AI技術的狂熱炒作發出警告,認為當前的市場情緒甚至超越了當年網路泡沫時期的狂熱。根據《國際經濟》的專題報導,金融市場的參與者擔憂,若人工智能技術的炒作失去了基本面的支撐,可能引發更大規模的市場調整。與此同時,也有分析人士認為AI技術本身為金融應用帶來深遠變革,其長遠價值依然不可小覷,市場正處於“泡沫與機遇”之間的微妙平衡點上。

另外,穩定幣議題再次成為市場熱點。美國總統特朗普日前簽署了首部全國性穩定幣法案,這一舉措被部分國際投資者稱作“金融技術領域最偉大革命”。該法案的推出不僅為穩定幣在美國市場的發展提供了法律依據,也在全球範圍內引起了廣泛關注。與此形成對比的是,中國著名經濟學家李稻葵則強調,人民幣國際化絕不能將寄託於穩定幣。他提出的九大觀點提醒市場,穩定幣在當前階段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其對傳統貨幣體系的影響需理性審視。這一系列觀點反映了不同國家在金融科技與數字貨幣議題上存在眾多分歧,未來規範和監管政策仍將充滿挑戰。

從區域性政策層面看,北京近期被市場敏銳捕捉到“秘密囤黃金”的訊息,媒體報導指出,黃金儲備的激增可能對美元形成隱性挑戰,進一步加劇了全球貨幣體系中的不穩定因素。而在香港市場,政府與有關部門積極推動多管道措施,以協助企業降低匯率波動風險和營運困難,顯示出當局對市場穩定的高度重視。此外,香港“壞賬銀行”舉措被業界普遍認為缺乏現實依據,政府部門迅速出面闢謠,強調金融政策需依據市場基本面調整,避免無謂風險累積。

此外,全球多邊貿易與經濟合作熱度不減。G20財長會議上,中國副財長表示,下半年將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旨在促進經濟穩定增長;而歐盟近期則擬出服務業制裁名單以回應美國的高關稅政策,顯示出雙方在貿易政策上的博弈進入新階段。美國方面,聯邦儲備系統內部的“影子主席”現身並發表赤裸裸的看法,暗示央行操作可能出現調整風險,市場對美聯儲政策前景產生謹慎預期。

此外,區域金融創新亦呈現積極發展態勢。報導指出,Solana區塊鏈生態系統正在吸納來自全球約3000家銀行的接入,有關中亞首個Solana經濟區的啟動消息則進一步彰顯數字資產與傳統金融相互融合的趨勢。與此同時,香港亦在吸引創科人才方面取得顯著進展,兩年半內吸納超過22萬創新科技人才,證明香港在新金融及創新科技領域中的磁吸力與競爭優勢。

在傳統市場層面上,投資者的關注點依然聚焦於美國及亞洲的經濟數據。最新數據顯示,美6月新屋動工率上升4.6%,而7月的密集型消費信心指數也攀升至61.8,這些指標反映出美國經濟在面對關稅調整和收益率下滑情況下,依然保持著一定韌性。同時,亞洲市場尤其是台灣的金融市場也傳來正面信號,台幣走勢強勁,中央銀行擴大穩匯操作,而台灣的債務規模則因價格因素出現合理調整。另一方面,部分國際增長基金及成長型投資機構看好美國創新企業的潛力,並將其視為全球資本市場中的一大亮點。

從全球戰略層面出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日前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預測,2025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將達2.8%,而2026年有望上調至3.0%,這一預測為各國政府及投資者提供了重要參考。同時,有關跨國企業與相關機構亦在積極部署未來的市場策略:部分報導中提到,美國與香港等地的金融與科技融合論壇,以及近期由國際金融界重量級人士參與的多場會議,均充分體現了全球資本市場在新政策、新技術與新市場環境下的變革趨勢。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市場中對於金融政策與國家戰略轉變的關注度顯著提升。中國“從Wamenkeu到Coo和Antara的聚會”議題,以及香港文匯網關於深化利用“一國兩制”優勢促進國際合作的報導,都體現了亞洲地區在當前全球金融市場中試圖尋找新平衡的努力。與此同時,日本與歐盟即將在7月23日舉行領袖峰會,預計將討論國家安全與經濟發展等重大議題,這對全球政治經濟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綜上所述,從美國經濟基本面、政策調整,到新興金融科技與數字資產的迅速發展,再到歐洲與亞洲各主要經濟體在全球市場中的戰略布局,今日的國際金融新聞為市場參與者提供了多維度參考。各國政府及市場機構正努力在動盪局勢中尋求穩定與突破,未來全球金融市場將在政策調控、科技革新及跨境合作中迎來更多機遇與挑戰。